近日,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组织的“矿山安全科技进河南”活动中,安徽海螺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何承发《坚持自主创新 以数智化打造矿山新质生产力》的主题汇报掷地有声:“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,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。”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建材企业集团之一,海螺集团以 87.3 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为支点,用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撬动传统矿山产业变革,构建起 “安全、智能、高效、绿色” 的新质生产力体系,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请在底部附件处下载PPT
海螺集团的矿山智能化转型并非偶然。何承发在汇报中直言行业痛点:“传统水泥矿山原料开采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,露天矿山工作环境恶劣,现场作业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,对员工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危害。” 更严峻的是,随着水泥行业步入下行周期,市场需求萎缩、价格低迷的竞争态势,倒逼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引擎。
这种紧迫感催生了海螺集团 “创新引领、数字赋能、绿色转型” 的发展思路。何承发强调:“我们深刻认识到,必须走出一条符合海螺实际的智能化发展新路子,彻底解决水泥矿山在资源利用、安全生产、职工健康、绿色低碳等方面存在的痛点。” 这一战略决策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建立在对政策导向的深刻把握之上 —— 集团严格贯彻《“十四五”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》和七部门《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形成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。
为确保转型落地,海螺构建了 “集团领导挂帅出征 + 跨专业研发专班 + 科学考核机制” 的三层管理体系。通过调研宝武集团、华为等企业的先进经验,组建涵盖采矿、装备、自动化、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团队,出台系列管理制度,为智能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。这种 “顶层设计 + 基层创新” 的双轮驱动模式,使得海螺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。
走进芜湖海螺矿山,无人矿车在智能调度下精准穿梭,边坡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地质变化,无人机巡航构建起立体警戒网络 —— 这幅智能化图景的背后,是海螺自主研发的四大核心系统的协同运作。
数字化矿山系统堪称矿山的 “智慧大脑”。何承发介绍:“我们构建了国内首个集多平台一体的水泥原料矿山数字化管控系统,实现生产调度自动化和质量控制智能化,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” 该系统通过数字采矿软件平台和全流程智能管控平台,将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为 “一张图、一个表、一个库”,彻底改变了传统矿山 “经验主导” 的管理模式。截至目前,该系统已在 15 个省份 47 家公司落地,在线率保持 100%,带来生产效率提升 10%、柴油消耗降低 9%、轮胎消耗降低 20% 的显著效益,入堆石灰石 CaO 合格率更是达到 100%。
矿车无人驾驶系统则破解了 “矿山不懂智能化、科技公司不懂采矿” 的行业悖论。以 “无人运输成本不高于人工、无人生产效率不低于人工” 为目标,海螺在芜湖海螺矿山建成全国首个水泥露天矿山无人运输项目。何承发给出的运营数据令人瞩目:“139 台无人驾驶矿车总运行超 20 万小时,运矿量突破 5000 万吨,单日运行时间从 14.5 小时延长至 22.5 小时,运矿量提升 50%,单车用工从 2.5 人减至 0.5 人。” 这种 “人机协同” 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矿山招工难问题,更通过 24 小时连续作业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。
针对矿山安全的 “心腹大患”,海螺开发的边坡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起立体防线。吸取内蒙古阿拉善盟新井露天煤矿事故教训,该系统实现 “精准感知、实时监测、智能分析、全流程闭环处置” 的全链条管理,目前集团所有最终边坡设计高度超 150 米的矿山已全部完成联网,为安全生产筑牢屏障。
无人机爆破警戒系统则用科技手段终结了 “人工警戒” 的弊端。何承发坦言:“传统警戒存在视角盲区、耗时长、主观影响大等问题,难以保证绝对安全。” 通过 “无人机 + AI 识别” 技术,海螺实现了爆破全流程信息化、可视化管理,有效识别潜在风险,彻底改变了矿山爆破的安全管理模式。
在何承发看来,智能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“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”。这种自主创新理念催生出海螺独特的 “产学研用” 协同体系。
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,海螺组建安徽海螺产业技术研究院,与中国科大、上海交大等高校共建 “智能化装备联合研发中心”“特种车辆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” 等平台,设立博士后工作站,形成 “基础研究 - 应用开发 - 产业转化” 的全链条创新生态。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结出丰硕成果: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7 项,参与编制《智能矿山建设规范》等 13 项行业标准,技术输出范围从水泥矿山拓展至煤矿、铁矿等领域,辽宁、新疆等地的项目获得客户高度认可。
人才战略是创新能力的根基。海螺实施 “11251” 重点人才工程,通过 “高薪引进 + 内部培养 + 个性化招聘” 等方式,每年引进各类人才超 1000 人。在上海、合肥等创新资源富集城市设立研发中心,配套项目激励、中长期薪酬等多元机制,破解高端人才 “留人难” 问题。这种 “筑巢引凤” 的人才策略,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持续的智力支撑。
站在新的发展起点,何承发描绘了海螺的下一步蓝图:“加快矿山智能化系统迭代升级,构建全流程无人化示范矿山,打造世界一流的露天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。” 这一目标既立足企业自身发展,更彰显了中国矿山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雄心。
从芜湖海螺矿山年 3200 万吨的智能化开采,到覆盖 150 余座矿山的数字生态,海螺的实践证明:数智化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。当矿山工人从恶劣环境走向中控室,当经验决策让位于数据驱动,当单个矿山的创新扩展为行业标准,中国矿山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