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以来,广东砂石市场正经历供需格局的深度调整。作为基建领域的核心原材料,砂石行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的稳定推进。当前,广东砂石市场呈现产能过剩加剧、供需失衡凸显的态势,行业转型与破局已成为必然选择。
请在底部附件处下载PDF
广东全省现有建筑石料采矿权 453 个,证载产能达 7.42 亿吨 / 年,且矿权到期率极低,产能压减空间有限。从区域分布来看,粤北地区占比最高,达 47%;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地区各占 23%;粤东地区占比最低,仅为 7%。各地级市中,梅州、清远、肇庆等城市的在产矿山数量位居前列,形成了区域产能集聚效应。
2020 年至 2025 年 7 月,广东全省累计出让砂石矿权 159 宗,出让资源约 157.79 亿吨,新增产能约 9 亿吨 / 年。新增产能呈现阶段性波动,2023 年新出矿权数量达到峰值 42 宗,对应新增产能 1.53 亿吨 / 年;2025 年 1-7 月仅出让 8 宗,新增产能 0.15 亿吨 / 年,反映出市场调控的逐步发力。
供给端方面,2025 年 1-7 月广东省内实际产能约 5.1 亿吨,叠加广西输入的 0.54 亿吨砂石,总供给量达 5.64 亿吨。而需求端同期实际消耗量仅约 4.8 亿吨,超额供应约 18%,供需失衡态势日益明显。
从长期趋势看,省内现有与新增产能合计约 16.4 亿吨 / 年,叠加预估省外供给 1 亿吨 / 年,每年潜在供应量将超出需求量约 7.4 亿吨,产能过剩问题严重。若新增产能完全释放,供给规模将达到实际年化需求的近 2 倍,市场供需平衡面临严峻挑战。价格方面,广西砂石运抵广东的成本约 43 元 / 吨,40 元 / 吨成为其进入广东市场的价格底线,这为广东本地市场价格稳定提供了一定支撑。
理性投资是首要前提。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导向与市场供需信息,科学评估需求容量,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。通过技术改造、工艺升级挖掘现有产能潜力,实现从 “增量扩张” 向 “提质增效” 的转变。
稳定供给与价格至关重要。国有企业、龙头企业应发挥压舱石作用,保持供给连续性,维护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。坚决抵制囤积居奇、哄抬价格及恶性压价等行为,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。同时,行业需强化自律,将产量控制在需求量的 90%-100%,保持约 61% 的产能利用率,以维持市场基本稳定。行业协会应搭建交流平台,促进信息共享,规范企业经营行为。
数智化转型成为效率提升关键。企业可构建 BIM+GIS 数字孪生、智慧矿山等智能管控平台,部署无人矿卡、无人钻机等自动化设备,实现生产流程中央集中控制与自动装车,从而提升生产和装车效率,降低用工成本,保障安全生产。
绿色化发展是必由之路。通过废水循环利用、石粉回收、粉尘与噪声综合治理等举措,实现废水零排放,有效控制污染。推行边开采边修复模式,开展植被恢复、建设矿山公园,推动矿山可持续发展,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政策号召。
低碳化转型打开新空间。应用电动矿卡等低碳设备,优化物流运输链,开发低碳生产工艺,既能节省能源费用、降低物流成本,又能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对高品质、绿色低碳砂石产品的需求,拓展新的市场机遇。
面对产能过剩压力,行业需从单一规模扩张转向产业链协同发展。央企、国企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,推动纵向产业链延伸与横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。向上游布局绿色矿山与智慧物流,向下游深耕高性能混凝土、预制构件等领域,构建一体化产业生态;横向重点发展特种砂浆、高端石材、固废再生利用等产品,满足市场差异化、高品质需求。通过创新驱动与产业链协同,行业将逐步化解 “内卷”,成为维护市场供需平衡、引领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。
当前,广东砂石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激发行业新动能,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核心路径。行业企业需凝聚共识,强化自律,通过多维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未来,随着理性投资理念的深入、转型举措的落地以及产业链生态的完善,广东砂石行业将逐步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,迈向高端化、集约化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为区域基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